发布日期:2025-04-14 22:30 点击次数:177
线下实盘配资炒股
随着各大商业银行、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年报,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情况也陆续被披露。前面我们分析了招联消费金融,指出其“高收益覆盖高风险”模式失灵,需要转向更加精细化的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和运营管理,提升获客、风控等自营能力,以增厚收益。
而招联消费金融作为行业领头者,其状况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整个行业,今天我们再来看中国首批挂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之一的中银消费金融。
先简单了解中银消费金融。
经原银监会批准,中银消费金融于2010年6月成立,是全国第三家挂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也是上海首家消费金融公司。
中银消费金融的出生可谓是含着“金钥匙”。
根据彼时银监会的批复,中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为5亿元,中国银行为该公司大股东,出资2.5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30%,百联集团(600827.SH)出资1.5亿元占股30%,陆家嘴(600663.SH)的全资子公司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出资0.95亿元占股19%。
2019年,中银消费金融通过定向增发引入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深圳市博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红杉盛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股东,中国银行直接比例也提至40.02%,且通过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间接持股12.37%。
背靠着“富爸爸”,中银消费金融的规模也得以快速增长。
2016年,中银消费金融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270.32亿元、23.47亿元、5.34亿元;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资产总额已经达到3977.91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几近倍数增长,其中营收达到39.52亿元,虽不及捷信消费金融和招联消费金融,但也是远超其他消费金融公司,而净利润则达到13.75亿元,独占鳌头成为当年当之无愧的“吸金王”。
可惜,这风光太短暂。
2018年,中银消费金融就开始走下坡路,当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9.27%。见下图,2019年-2023年,中银消费金融营收虽整体维持增长,但净利润未再回归10亿元水平,甚至自2021年净利润已连续两年下降。
至2024年,中银消费金融净利润下滑幅度进一步增大。
根据财务数据,截至2024年末,中银消费金融资产总额达到了791.51亿元,同比增长6.53%;然而,全年实现净利润仅为0.45亿元,相比2023年的5.37亿元,跌幅高达91.62%。
缘何如此?
初立时,中银消费金融借助股东中国银行支持,利用其全国营业网点优势,进行线下布局、开展业务,但随着线下场景收缩,中银消费金融选择业务模式转变。2021年以来,中银消费金融在业务经营上侧重于自营渠道布局的优化和完善,逐步调整业务结构,提升线上业务占比,2021-2023年末其贷款余额分别为524.35亿元、618.03亿元和719.48亿元,其中2023年末线上业务占比为62.49%。
虽然线上化转型成效较为明显,但其中非自建渠道业务占比相对较高,中银消费金融主要依赖于外部合作机构获取客户资源,这一方面增加其获客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客户的复杂性,致使其不良贷款及关注类贷款规模均呈现增长态势。2021年-2023年,中银消费金融不良贷款15.42亿元、17.28亿元、24.95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94%、2.80%、3.47%。
2024年,中银消费金融不良贷款情况暂未有数据披露,不过其大规模的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从侧面反映出面临的资产质量管控压力。
根据经理人融媒体中心此前报道(《消金公司密集“甩包袱”,招联、蚂蚁起拍价低至1折以下》),在整体不良贷款处置手段仍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银登中心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为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处置提供了新的手段,而中银消费金融2024年累计在银登网发布81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
高资产质量压力下,中银消费金融不得不持续加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力度以提升自身信用风险补偿水平。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中银消费金融信用减值损失分别为31.92亿元、48.76亿元、59.29亿元,信用减值损失占当期营业支出的比例均超过70%。
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利润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当然中银消费金融也在向催收要利润,当前中银消费金融主要通过短信催收、AI催收、集中电催、委外催收以及法诉催收对逾期客户进行贷后催收管理。
只是,向不良要利润,没有那么简单。
经理人融媒体中心梳理发现,中银消费金融近年来的客户投诉激增。参考黑猫投诉平台,截至4月8日,中银消费金融累计投诉4118起,投诉缘由多涉及“暴力催收”。例如,编号为“17381077395(2024年3月19日)”的投诉指向“恐吓家人爆通讯录还不同意协商”。
如此情况,在监管逐渐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之下,中银消费金融也因此遭受处罚——2024年12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披露一张与中银消费金融有关的罚单,中银消费金融因“催收行为不当”“投诉管理工作不到位”“对合作机构管理未尽职”三项违法违规事实线下实盘配资炒股,被罚款90万元。